-
-
新闻中心
市场恢复常态,上海钢结构产业景气不及疫前 上海本市各区域已经连续几天新增感染人数为零,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。全市复工复产已经月余,如果不考虑稳增长政策对现实需求的驱动,仅仅就疫情前后的行情进行对比,以实际情况来看,上海钢结构产业景气度还没有达到疫前水平,市场表面是恢复常态化,整个产业链的经营活动没有什么变化,但就是没有疫情前有活力,市场空间恢复有限。可能还需要一个时间过渡,困难只是暂时的吧。二季度往往是钢结构施工旺季,可上海疫情影晌了整个二季度,解封后又进入高温多雨天气,中高考等,项目施工有所延缓是必然,动工率较低。上海钢结构企业普遍情绪较好,生产积极,整体恢复缓慢中前行。
上海钢结构建筑相关的设计、构件生产、构配件供应、施工与监理、工程检测等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联系,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、规模效应,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力。设计方面,市住建委基于工程实践编制发布了《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》,为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在此背景下,部分设计企业成立了专项研发中心和设计团队,积极提升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能力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致力于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咨询、构件深化设计、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,完善了设计产业链。预制构件生产方面,实际年产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。截至2020年底,在上海备案的钢结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100多家,流水生产线190条,传统生产线249条,实际年产能约为614万立方米。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,行业信心得到提振,不少企业主动联合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开展了钢结构构件相关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,在高强混凝土构件、再生混凝土构件、艺术功能构件以及智能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